2022年延边大学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

当前位置: 首页>>首页>>申请书>>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
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
沈万根

(1)构建“双线并进、三链协同、五位一体”融合育人体系


立德树人、文化育人”双线并进,以“链式育人理念,聚焦链主(学校、教师、学生)培育,建设育人共同体,贯穿培养闭环。

聚焦需求链,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,培育需求主体自觉。强化培养链,以教师为主体创新供给方式,破解课程供需失衡。打通学科、平台及团队资源环链,立足培养目标达成,布局资源供给。

聚焦各要素契合点,强化多元融合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了“五位一体”融合育人体系

2)创建通专结合“三元一体”融通式教学培养体系

创建“模块+递进”通专课程体系,设定新分类标准,嵌入培养方案,实现通专培养目标双向突破。通识、专业、实践一体,文化靶向育人。以“知识探究、能力提升、素质培养、人格养成”协同,实现“文化课程”到“课程化人”转变,以理论课实践化、实践课理论教材化、通识课项目实践化,实现创新。

推进传统文化课与专业课互融双转型。经过传统文化“融入→融汇→融通”进入专业课的三段迭代升级改革,突出了互融的深度和维度,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向纵深发展。

打造主课堂,提升教学效果。以名师为引领,搭建融合课程团队,创建跨专业互学互鉴新课堂,形成虹吸效应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结合,搭建“认知-思政-学创”培养链,重价值引领育人实践。数字赋能实施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,以微课(课前)、翻转课堂(课内)、移动学习(课后),打造“线上线下”结合课堂,发挥叠加效应。

3)创建“四融合+四能力培养”层级递进沉浸式实践教育体系


引育结合,立足拓展课堂,构建“问题导向、学习空间、能力培养”沉浸式教学体系,实现“教—学”关系进阶,实践教学成为以文化人着力点。

“课程融通、项目驱动、研创并重”,联动融入四个课堂,实施“学—用—研—创”层级递进教学模式,以协作式、项目式等协同,培养学生探究、协同、创新和创业四种能力。通过实施学业和项目双导师制,完善递进培养链,有效激活学生创新潜力。

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共同体,创设创新培养平台,以“智慧教室+文创基地+双创平台”协同教学,打造教学新形态,拓展育人空间。

  4)打通资源环链协同合作,建设特色学术支撑育人体系。

   “中华文化+区域学”“文史哲教+多元文化”等学科交叉融合,推动特色知识体系构建,以“底色+特色”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,提高学生文化创生能力。

引领技术赋能,搭建文化创意研究体系,打造“平台(团队)+特色”,实现在文化创新实践中育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