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延边大学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
当前位置: 首页>>首页 |
(1)成果简介 在高等教育中,文化育人既是固有功能,也是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发展,更是文化自觉的表现。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根源、以区域民族文化赋特色,凝聚同向合力,通过“以文化人”的教育实践“育新人、兴文化”,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,增强文化自觉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加强民族团结教育,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。 该成果自2008年起,以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、3项国家民委教改重点、2项省新文科教改重点以及16项省部级教研项目为基础,历经13年探索与实践。 成果实施的传统文化育人历经三次迭代发展,从初期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提升到文化育德(立德树人),再到当下守正创新与文化自信自觉,强化“引育结合”,以“融合”理念展开,突出“学用贯通·知行合一”,集成“学科育人、课程育人、实践育人、校园文化育人、科研育人”五位一体,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,破解供需失衡,已形成覆盖全体学生,融通各培养环节、贯通培养全过程的文化育人创新与改革。 成果创建了“双线并进、三链协同、五位一体”融合育人体系,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。构建了通专结合“三元一体”融通式教学培养体系。聚焦通识、专业和实践教学改革,嵌入培养方案,注重优秀传统文化“底色”育人、区域少数民族文化“特色”育人。搭建了“文化认知-课程思政-学创体验”多元共通培养链,打通课程体系微循环,建设新课程谱系。创建了“四融合+四能力”培养层级递进浸润式实践教育体系,搭建实践教学共同体。实施了“数字赋能”的教学新范式,创设新载体,实现“教—学”关系的进阶。创建“中华文化+区域学”交叉融合创新平台与团队,以中华文化创新性转化建设特色学术体系,强化学术与科研实践辐射渗透。 学校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基地、国家民间工艺人才培养基地、侨办华文教育基地、教育部中朝韩日文化研究人文社科基地、基础学科跨文化拔尖人才培养基地、国家民委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18个学生文化实践依托创新基地(平台)。 (2)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解决了传统文化“进校园、进课堂、进头脑”的问题。 ②解决了传统文化育人边界还未完全形成合力,资源整合协同不够的问题。 ③解决了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,课程融合统整力度不够的问题。 ④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重“教”轻“引育”,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,实践载体不够创新的问题。 |